
“公交醫(yī)生” 守護乘客清涼出行
“公交醫(yī)生”守護乘客清涼出行(2025年8月2日嘉興日報第三版錄用).pdf
記者 朱葭葦 通訊員 蔣雯霞 李盈穎
昨天下午2時,禾城氣溫升至35攝氏度,陽光格外毒辣。記者走進嘉興市嘉通交運集團有限公司(籌)車輛維修分公司一車間,一股混合著機油、橡膠的灼熱氣息撲面而來,師傅們依次為一輛輛公交車進行“體檢”和“治療”。
“電氣系統、制動系統、轉向系統無故障。”
“輪胎氣壓、照明及信號指示燈沒有問題。”
“待會兒再看看輪胎和防凍液……”
記者遇到陳建明時,他正蹲在14路公交車旁,用扳手擰開螺絲。豆大的汗珠已經布滿他的臉頰,滿是油污的灰色工裝已被汗水浸濕大半,“夏天的車輛就和人一樣,也容易‘中暑’,時不時還鬧點‘小情緒’,所以天氣越熱,我們也越忙”。
陳建明今年55歲,是一車間的工段長,也是公交車維修的“老醫(yī)生”,在這個行業(yè)已經工作了30多年,主要負責該工段公交車的日常維修保養(yǎng)、突發(fā)故障搶修,同時統籌車間安全生產管理、設備定期巡檢及新人技術帶教等工作。
進入高溫季以來,公交車的故障率有所上升,維修工作量比平時增加了近兩成。一車間負責嘉通集團178輛新能源公交車的維修保障,最忙時整個工段日均要完成10余輛次的維保任務,有時早晨5時就得開工處理早高峰前的急修車輛。
“這輛車漏防凍液,得檢查一下管路的接口有沒有問題。我們‘下坑’去看看。”陳建明告訴記者,“下坑”就是鉆進地溝進行檢修。公交車底盤結構錯綜復雜,布滿了各種精密的部件和線路,因此,下至寬1米、深1.2米的地溝,對車輛底盤進行檢查,成為維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地溝里熱浪撲面,頭頂則是車輛底盤,散發(fā)的高溫伴隨著灰塵襲來,可謂上蒸下烤。記者特意下地溝體驗,結果沒過一分鐘,豆大的汗珠便順著臉頰、脖子不斷流……
只見陳建明半蹲著前后騰挪,眼睛一直保持向上的“檢查”狀態(tài),“發(fā)動機艙溫度最高時接近80攝氏度,底部能達60攝氏度左右,有時車輛開進來停兩三個小時都降不下來,遇上急修車輛,只能戴著手套抓緊修。”
檢修時長要看故障大小,小問題幾分鐘解決,大故障則要折騰一整天。當前,隨著夏季空調使用頻率增加,發(fā)動機負荷大,公交車空調更是經常“生病”。
“空調要是不好用,乘客坐車、師傅開車就太遭罪了,我們不能讓任何一輛‘病車’上路。”陳建明介紹。
當修好一輛車,趁著休息的間隙,陳建明站在風扇旁邊,撐開衣領,讓風灌進去。
扳手、螺絲刀、鉗子、萬用表、絕緣膠帶……他整理好隨身攜帶的工具,又匆匆走向下一輛待修的公交車。